我们在电镀废水系列的篇文章讲了电镀废水的三大特征,分别是产水点多、污染物杂、废液量大。对于这种特点的废水,要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,分质分流是基本的前提,许多电镀废水处理同行也很重视这一点,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,却有很多不合理之处, 典型的有以下三种。 01 只考虑污染物指标,忽略了成分 例如,能够体现为总磷指标的污染物包括焦磷、正磷、次亚磷、有机磷等等,每种磷的性质不同,混合在一起处理会大幅提高处理难度和成本。 02 只考虑污染物成分,忽略了浓度 例如,化学镍清洗水和化学镍废液的浓度相差50倍以上,不经调控简单混合后,水质波动大幅增加,任何处理工艺都无法保证处理效果。 03 认为分流之后就不存在交叉污染 例如,同一条镀镍线上的前处理工序(酸洗、脱脂)废水因为挂具或滚筒的夹带,都会含有一定量镍离子,如果不对前处理水进行除镍处理,必然导致重金属超标。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,许多电镀废水项目的终处理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。有些电镀园区为了避免以上问题,干脆将废水分成15种甚至20种以上分别进行预处理,虽然也能达到一定效果,但也会造成总体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大幅提高。 我们在多年电镀废水诊断处理的基础上,结合国内外考察学习的若干经验,总结出了电镀废水合理分流的三个基本要点, 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: 01 以特征污染物为分流依据 所谓“特征污染物”是指某种工业废水中所特有的,并且需要特殊处理工艺的污染物成分,比如电镀废水中的一类重金属(常见镍、铬)、有机胺、次亚磷、焦磷等。 若按照传统分类方法,化学镀中的次亚磷、电镀焦铜中的焦磷、阳极氧化和磷化中所用的正磷,都可在去除重金属后划入含磷废水,但因为三种磷的处理工艺差异较大,若混合后集中处理,成本会大幅上升。因此应该分为三股才合理。 又如电镀废水中容易超标的总镍指标,现在很多园区已经认识到络合镍(如化学镍、锌镍合金)与离子镍的区别,将两者分开处理。但导致镍超标的特征污染物实为有机胺,所以合理的方案应是将所有含有机胺的废水收集到一起进行预处理。 实际每个园区的特征污染物都有很大差异,某一股废水中也可能同时含好几种特征污染物,所以应结合处理工艺进行综合考量。 02 高浓废液与清洗水必须分流 如果我们只能给电镀废水分流提一条建议,那就是“废液必须分流”。大部分电镀废水厂不考虑废液,或者只考虑重金属废液,比如化学镀镍线上的化镍废液,但实际一条电镀线上基本每个工序都会有废液产生。以普通的一条镀锌线为例,其基本工序为:脱脂→酸洗→镀锌→出光→钝化,但产生的高浓废液可达六种之多,包括脱脂废液、酸洗废液、含锌废液、出光废液(含稀硝酸)、含铬废液、退镀液。 这些废液中的污染物浓度是普通清洗水的几十到几百倍,如果不经调控直接排入清洗水当中,将会导致污染物浓度大幅波动,设计再精妙的废水处理系统都无法在这种情况下做到稳定达标。 所以,不仅是清洗水要实现分流,所有的高浓度废液也必须进行分流。但分流不一定是要单独处理,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将其通过适当控制方法,均匀加入相应清洗水当中。*一项,即可大幅提高电镀废水的达标率,降低处理成本。 更进一步,可以对部分高浓废液进行预处理,比如资源化、浓缩干化等,使高浓废液中的绝大部分污染物不再进入电镀清洗水的处理系统。除了直接的成本优势外,这种方法还可大幅降低电镀废水中的含盐量,提高可生化性以及中水回用率。 03 同一镀线要考虑交叉污染 即使我们按照以上两条进行严格分流,也无法杜绝分流不彻底的问题。主要原因是同一条镀线上,不同镀槽之间因为挂具、滚筒、龙门架的重复带出,会将一个镀槽中的污染物带到其他槽中。比如一条典型的镀镍铬线上,核心工艺如下:脱脂→酸洗→半光镍→全光镍→镍封→钝化。不仅在镀镍工序的清洗水当中含有镍,钝化、酸洗甚至脱脂槽中也都可以检测到镍。 针对这一问题,一方面需要电镀厂提高清洁生产水平,比如更的清洗方式、防止挂具带出镀液的措施等,尽量减少交叉污染。另一方面,在电镀废水分流时,必须要考虑到这一问题。理想的方案是将同一个镀种(比如镀镍)的电镀清洗水单独预处理外,其他环节(如前处理、后处理)的废水也在汇总后设置一道特征重金属(比如镍)的处理工序,之后再与其他镀种的清洗水混合处理。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,我们比较建议同一个电镀园区不要入驻太多镀种,而且同一镀种尽量设置在同一区域,以利于分流。 如果无法做到不同镀种前后处理清洗水的分流和预处理,那在废水处理工艺的设计上就需要多重保障,针对酸碱废水(一般电镀厂该股水是将所有镀种的脱脂、酸洗、出光等废水混合在一起)设置特征重金属如铜、镍、铬、锌等的处理工序。 以上是我们提出的“电镀废水分流三要点”,根据不同电镀厂(园区)的镀种、排放标准、投资预算不同,适用的分流方案会有很大差异,欢迎各位电镀企业家以及电镀废水处理同行与我们交流探讨。
|